实现水质监测预警系统在饮用水水源地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可以保障居民的用水安全,又能够为改善水质提供科学的依据,所以我们必须要努力实现水源地水质监测系统在水源地的应用。
水源地水质监测系统的定义
所谓水源地水质监测系统就是指,在信息技术和水质模拟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多媒体、网络以及计算机仿真等高科技手段,对目标水源地的地貌地形、生态环境、水质状况以及水资源分布等众多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和存储,同时对源水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施以监测和动态模拟,形成具体资料并将其公布于众,成为一个集监测、预测、模拟、计算、决策、管理为一体的科学系统;而该系统的主要任务则是用于诊断源水水质的突然变化,并能够应对这个突然变化采取解决措施,以实现政府决策部门对目标水源地水质环境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
水质监测预警系统的构成
水源地水质监测系统通常是由3个子系统所组成的,一是源地水质监测系统;二是数据传输系统;三是预警系统。其中,源水水质监测系统是由水质监测仪表、取水系统、模拟信号转换器、数据采集计算机以及数据采集软件等组成的。它的任务主要是将数字模拟信号转化为计算机可认知形式,之后将数据传送到数据传输系统。数据传输系统的任务则是将监测数据传输到远程中心,它能否将相关的水质信息资料及时准确的传递到决策部门,将直接影响到水质监测预警系统的有效性。最后一部分也就是预警系统通常包括原始数据存储系统以及数据处理系统这两个子系统,预警系统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所接受的水质信息资料进行存储和科学的处理,并及时将相关水质信息报告给有关决策部门。
如何有效实现水质监测系统在水源地的应用
要不断完善水源地水质监测体系对饮用水水源实施监控是进行饮用水水源动态管理的重要手段。要实现水源地水质监测系统在水源地的应用,就必须要完善水源地的水质监测体系,建立合理的水质监测网。
合理设置监控项目
对此可依据《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地下水质量标准》的要求,同时结合饮用水水源地的自然条件以及人为污染状况,将硫酸盐、氨氮、总硬度、氟化物、硝酸盐、总大肠菌群等指标作为重点监控项目。
根据监控项目的不同科学设置监控频次
例如,对于地下水型水源地的常规项目,一般按照3~4月枯水期、7~8月丰水期进行每年两次监测,对于地表水型水源地,一般每月监测1次。
加快饮用水水源地预警应急体系的建设
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具有紧急性、危害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响应和处理,则会带来巨大的损害,所以必须要加快建设饮用水水源地的预警应急体系。对此,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建设预警应急体系。第一,实现组织保障,要逐级建立供水应急机制,落实各个相关部门的职责以及责任人,同时要制定科学的应急供水预案,以便及时解决饮用水水源突发污染事件。
第二,提供技术保障。必须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对应急供水技术的研究,它包括研究如何选择和保护应急供水水源;如何对应急供水进行消毒、处理;如何对应急供水进行快速调查评估等。
第三,提供人员保障,可以从高校、科研单位、设计单位以及施工队伍中挑选合适的专业技能人员组成专家组、水质监测队以及抢修队伍等,以保证能够及时处理水源突发污染事件。
第四,实现物资保障。
第五,实现信息保障,相关部门及单位要保持24h的服务热线,保证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上报以获得及时的帮助和解决。
积极建设备用水源地
未雨绸缪是一项很好的决定,在关键的时刻它总是能够发挥强大的作用,因此根据某个地区的具体情况来积极建设备用水源地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在遇到原供水水源被污染或者水量不足的情况时,备用水源地总是显得尤为重要。在选择备用水源时必须要科学的进行选择,首先要通过看、闻、尝3个基本步骤选择出感官性状好的水源,其次要对所选水源进行水质检验,一切合格之后将其作为备用水源地进行保护。
总结
近些年来,水源突发污染问题频频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如何解决并尽量避免这些突发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既能及时、全面、准确的掌握饮用水水源地基本情况,又能为及时处理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准备条件的水质监测预警系统应运而生,它在饮用水水源地的应用及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